一直都觉得火锅是一种神奇的食物,一年四季、365天仿佛没有一天是不想吃它的。
夏天虽热,但是吃火锅的人也不少,看着面前沸腾的红色的火锅反增食欲。冬天就更不用说了,和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暖身更暖心。
因此根据大众的需求,火锅一直都是餐饮行业的最大赛道。据《中国餐饮报告 2019》,在订单数、营业额、客单价等多个维度,火锅都占据榜首,持续热门。
不过火锅赛道内,变化正在悄然发生。一线、新一线城市的火锅门店数缓慢下降,二线及以下城市的火锅门店数则缓慢增长,其中四线、五线增长最为明显。
四线、五线县城市场,火锅迎来了顺风局。
成本低、场景符合、利润合理,在县城做火锅,机会是有的,那如何落地?一家7个月狂开100家新店的鱼火锅有话要说。
主打“小鱼”做差异化,“好吃不贵”仍是县城王道
这家火锅名叫“小小河边鱼”,创立4年,采用直营+加盟模式,主阵地为四线及以下县城,门店面积较大,均在150~300 ㎡。目前,他们已经拥有 400 家门店,拳头产品是“黄辣丁鲜鱼火锅”。
为什么能在县城突围?创始人虎曼丽认为,差异化的产品是核心。
火锅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品类,门槛低,口味趋同,突围首先要做出差异化,让消费者记住。
在细分品类的选择上,虎曼丽选择了鱼火锅——这个领域是大鱼的天下,以巴沙鱼、梭子鱼、鱼头火锅等为主。
虎曼丽决定做“小鱼火锅”,第一眼就能让消费者记住,占空白地段认知。
她选择的小鱼,在西南西区叫做“黄辣丁”,又名嘎牙子、黄姑子等,具有干净、肉嫩、受众广三个主要优点。
1、干净、少病。黄辣丁是无鳞鱼,长于溪流中,对水质、环境要求高。
2、肉嫩、少刺。黄辣丁除脊柱主刺外,几乎无小刺,脂肪多,有“野味”感。
3、群众基础好。这种鱼分布广、产量大,全国都吃,全国都产。
选好鱼后,虎曼丽为强调其“鲜”,选择活鱼现杀,从宰杀到上桌不超过 18 分钟;为增强口味记忆点,用川味猛料作为特色锅底煮鱼。
目前,黄辣丁单品占门店营收50%以上,其中香辣锅底点击率最高。
爆品只是基本,合理的菜单结构,才能拉高客单价,保证门店利润。
小小河边鱼会重点推荐一些高客单火锅单品,如虾滑、毛肚、黄喉等,单品价格都在30以上,加上130-150的必点鱼类,门店客单价在60元/人,桌均220~260元。
以250㎡为标准来看,台面20张,餐位60个,人工需求为8个人,翻台率2-5,正常门店月流水在30万上下。
创始人经验分享:“首次认知”是机会也是挑战
听起来一帆风顺,其实小小河边鱼初入县城时,遭遇过危机。
据虎曼丽回忆,那是2015年10月,第一家直营店刚开业半年左右,生意突然下滑,连续数月没有好转。团队经过分析,认为是“小鱼“火锅消费者认知不足,复购较低。
为渡过难关,虎曼丽放下其他工作,做起服务员。每天站在门口,招揽顾客,邀请试吃,点单、介绍菜品,督促后厨上菜,逐渐梳理出服务sop。
一个月后,餐位能坐到一半了;第二个月,餐厅又开始排队了,复购率达到70%。
这是县城市场与一二线城市的不同。在一二线城市,一家卖小众产品的门店,不靠复购也能撑一段;县城则不同,消费人群相对固定,复购仍是最关键的指标。
作为第一家主打“黄辣丁”的火锅,空白领域既是机会,也是挑战,品牌需要帮助消费者完成首次认知,才能迎来持续发展。
第一家直营店跑通后,小小河边鱼进入高速发展期,光是今年就开出100家新店。
这得益于品牌建立之初,就定位全国市场,因此早在2015年7月,就建立了调料厂,以“一店一厂”的模式进行早期布局,磨好单店模型、sop、供应链后,发展速度自然很快。
2015年5月,开设第一家直营店。
2015年7月,成都调料厂成立。
2016年5月,开放全国加盟。
2019年1月,门店数达到302家。
2019年8月,全国门店达到400+家。
回顾这4年,虎曼丽仍然认为,对于小小河边鱼来说,坚守住第一家店是关键。“能守得住才会有攻的那一天。许多餐饮大牌的成功也是靠守,守市场,守认知,守品牌。”
(引用于网易号/v2/article/detail/ER4EBLU50519830E.htm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