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0日,华与华刚刚官宣了华莱士的新logo,酷似麦肯的新标志果不其然引来了网友的热情吐槽。
“山寨抄袭”、“又土又low”.....自华莱士诞生起,这些“标签”就紧贴在它的身上,挥之不去并缠绕至今。
然而与这些主观评价相对的是华莱士星火燎原般的扩张之势。
这个诞生于福建的西式快餐品牌凭借着莽荒野草般的生命力,在短短20年间,覆盖20多个省市,拥有14000+家门店、10万名员工,在规模上成功碾压麦肯,成为中国体量巨大的连锁快餐巨头。
草根出身的华莱士凭借榕树一般的基因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。
榕树的每一根树须只要触地,就可以独立成长为一株新榕,新榕再生新榕,最后独木成林。
1、模仿麦肯,是成功的第一步
2、精准定位,是成功的第二步
3、福建模式,是成功的第三步
4、整合产业链,是成功之上的进阶升级
这就是华莱士的四根榕树须。
01 华莱士换LOGO 把麦当劳“翻”过来了!
10月30日,华莱士官宣了新的品牌Logo,设计公司是主打【超级符号】的华与华。
华与华直接以「华莱士」英文名称「Wallace」首字母 「W 」为主要识别符号,「W 」中间负形部分增加了一只黄鸡冠公鸡形象,主色调将以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为主。
与以往的logo相比,这次的形象无论是运用在包装上还是店面场景中,视觉冲击力直逼肯德基、麦当劳。
但无论从品牌LOGO、产品的包装还是店面形象设计,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另外两位快餐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。在品牌战略方面,华与华将华莱士之前的炸鸡汉堡改为全鸡汉堡,以全鸡为招牌打造独特品牌价值。
很多人都在吐槽,华与华的设计,缺乏灵魂,甚至有“抄袭的嫌疑”,笔者倒觉得这很符合华与华一直坚持的设计观——嫁接人类文化母体符号,一见如故,一目了然。
麦肯已经不仅仅是快餐企业,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,是大众对西式快餐最直接的认知,提起快餐,首先想到这两位。
华莱士的新Logo,美丑不论,但一看就能自然想到麦肯,想到汉堡,想到相似的空间,甚至相似的价格,对华莱士下一步的门店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至于华莱士会不会成功,暂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内。但对于华莱士与麦肯的关联瓜葛,确实值得细说。
02 模仿麦肯是成功的第一步
如果做不到创新,就从模仿最成功的企业开始。
1994年,麦肯正式进入福州市场,毫不意外地吸引了大批顾客,甚至出现了把玻璃门挤破的盛况。
敏锐的福建商人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巨大商机,利用麦当劳、肯德基一时无法覆盖二三线城市的“时空差”,模仿他们的产品和经营模式,抢先在地级市、县级市开店,填补当地的市场空白。
“1998年至2002年,钱最好赚。”据从事该生意的宋先生回忆,当时投资约100万元就可在地级市开一家和麦当劳相当规模的餐厅,一个汉堡卖10多元,大家还排队,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。
但是单靠模仿的红利是短暂的。
等到2001年1月8日第一家华莱士餐厅诞生的时候,市场就不行了,那时已经有本土汉堡企业做到了上百家加盟店的规模。
一开始,华莱士也是完全照搬麦当劳、肯德基的模式,经营面积达300多平方米,尽管来的小孩不多,但也设了一个大大的儿童乐园。
产品的定价也很高,汉堡卖8元至10元,可乐卖4元至5元,但华氏兄弟很快发现瓶颈所在:“单价是很高,但销量却很少,日均营业额只有2000元左右,扣掉成本不亏也不赚。”
华氏兄弟之前做的是皮鞋零售连锁店生意,他们一开始做华莱士就有连锁经营的想法,但他们深知,如果单店的效益没有解决,连锁扩张将无从谈起。
他们隐约感觉到,刻意模仿麦当劳是走不长远的,他们想降低单价以促进销售,但遭到了所有同行的强烈反对,大家都劝兄弟俩:“千万不能降价,汉堡就应该卖这么贵,大家都是这样卖的。”
03 “平价汉堡”的精准定位是成功的第二步
十块钱的汉堡,现在看很便宜,但在二十年前,依旧是很多人舍不得吃的东西。
到了2001年8月18日,德克士在华莱士的斜对面开业了,成为险些压垮华莱士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但有时候,企业的涅槃重生靠的就是向死而生。
华氏兄弟决定破釜沉舟,推出了“特价123”促销——即可乐1元、鸡腿2元、汉堡3元,正面迎战德克士。结果,第一天的营业额由平时的2000元增加至4000元,第二天达到6000元,第三天突破8000元。
这次赔本卖吆喝的经历,引起了华氏兄弟的思考:
第一、说明汉堡、炸鸡产品本身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市场的;
第二、必须正视中国的一个现实,80%普通市民的消费力还是有限的,10元一个的汉堡不是不爱吃而是吃不起。
“平价汉堡”在兄弟俩的脑海里生根发芽,并且迅速付出实践,调整企业战略,停止模仿麦当劳,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“平价汉堡”路子来。
在产品和服务上,尽量向麦当劳、肯德基学习看齐,在价格上,控制在他们的一半以下。
为了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,华莱士在门店选址上,主动避开租金昂贵的核心商圈和一级路段,选择入驻租金较低的二级路段和社区;
在经营面积上,摈弃“大而全”,不设儿童乐园,力争让每一平方米都产生最大效益;
在设备和装修上,统一采购、统一设计、统一装修,用流程来解决共性问题,以规模来压低采购成本;
在原料配送和产品加工上,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来操作,避免因原材料过期和操作不当造成浪费;
在营销上,平价定位,扩大客源,薄利多销,快速流转……
“一天做10个汉堡要一口锅,做500个汉堡也是一口锅,把这口锅的固定成本平摊到每个汉堡中去,成本差异会有多大?锅是这样,坐椅、店面租金、装修投入都是这样。”
华莱士用3年多的时间,逐渐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“平价汉堡”经营模式,让广大市民能以更实惠的价钱吃到更美味的汉堡,享受更便利的服务。
04 福建模式是成功的第三步
连锁经营绕不开直营和加盟,这也是摆在华莱士面前的最大问题。
华莱士最初选择了更省钱省力的“加盟”,但很快就叫停了,这些店不盈利,盈利的竟落得分道扬镳的结局。
“自己赚2万元,加盟商却要亏20万元,从社会投资来看负18万元,参照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,这种模式不产生价值,不能再走下去。”
加盟的路子走不通,传统直营显然也不现实,自己一家店一家店地去开,速度太慢不说,店越多管理成本越高。
华莱士绞尽脑汁终于创造出了有别于直营、加盟的第三条路—合作联营,后来这种模式被福建地区的企业广泛使用,逐渐走出全国,因此也被称作“福建模式”。
简单来说就是华莱士鼓励有经验的老员工组成一个个团队,分派到各省市独立开发市场,团队自主寻址开店、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,公司在统一门店装修、品牌运作、物流配送、员工培训、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全套支持。
另外,在背后最为关键的店面股份问题上,开发团队根据每个人对门店经营的贡献度来分配比例,集体持股、交叉持股,最终形成了华莱士的共赢文化。
所以,华莱士的门店不是某一个人的,而是属于一个团队的。
其中有人找店址,有人抓经营,有人管后勤,分工虽不同,但利益相捆绑,比股权激励来得更现实,更有效地发挥了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,大家齐心协力把生意做好。
通过这种内生式增长模式,既保留了传统直营模式的统一性,又发挥了加盟模式的自主性和利益激励效应,最终形成了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商业扩张模式。
05 整合产业链,是成功之上的进阶升级
连锁企业拼到最后,无一例外落到供应链的拼杀,谁的供应链强大,谁的效率就更高,获胜的筹码也就更大。
华莱士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快餐企业,经过20年的成长,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生态供应系统。
涵盖装修、食材、培训、管理,小到餐纸大家具,14000家门店的体量让华莱士对供应商拥有超强的议价能力,部分产品拥有自生产能力。
华莱士旗下拥有十几家面包生产企业,这些面包厂除了供应华莱士的需求外,同时也对外供应产品,庞大的采购量确保了工厂的规模效应达到最佳,每家面包厂都为企业贡献数百万元的利润。
华莱士对着一条条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,能确保华莱士的终端门店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原料,最终提升门店的竞争力、促进产品的销售。
就这样,优势资源向强者集中的“马太效应”,使华莱士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优化.
未来华莱士还会继续扩店,只不过在品牌规模已经成型的情况下,供应链建设已经成熟的时候,华莱士通过logo换新的方式释放出即将升级转型的讯号。
(本文引用于红餐网/餐饮88/资讯/2019/11/04/75797.html)